中国汽车电子网 - 汽车电子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安全电子 | 技术动态 | 企业动态 | 市场行情 | 新品上市 | 行业动态 | 政策法规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新品上市 > 虚拟现实硬件风云再起 消费电子厂商争夺新蓝海 哪些技术待突破?|行业观察
6.biz | 商业搜索

虚拟现实硬件风云再起 消费电子厂商争夺新蓝海 哪些技术待突破?|行业观察

信息来源:uooqoo.com   时间: 2024-05-31  浏览次数:992

财联社1月20日讯(记者 付静 王碧微)业内预测2023年虚拟现实领域将迎“神仙打架”局面,前不久落下帷幕的CES是有史以来办展规模最大的一次,期间索尼、HTC、TCL等知名厂商纷纷亮出新作;市场期待已久的苹果AR/VR头显日前亦传来最新消息,其镜头模块供应商计划2月开始出货。

作为消费电子领域新蓝海,VR/AR被视作下一个智能手机产业。财联社记者注意到,传统消费电子市场发展受限,VR成消费电子产业链新高地,当前国内终端厂商及上游代工、零部件制造商正争相进军虚拟现实赛道,赛道热潮再现。不过多位从业者告诉财联社记者,当前产业进展仍不及预期,实际用户体验还存在一定的差异,硬件层面仍有较多痛点待优化。

VR成产业链新高地

“我们不会缺席AR、VR市场。”“果链”大厂立讯精密(002475)管理层曾在股东大会上明确称。

财联社记者采访获悉,与手机等消费电子产业链相似,虚拟现实产业链上下游包括设计器件/终端、业务平台、内容生产工具、基础设施、应用场景等环节,传统消费电子产业链核心供应商均在积极布局,其中不乏歌尔股份(002241)(002241.SZ)、立讯精密(002475.SZ)、欧菲光(002456)(002456.SZ)、蓝思科技(300433)(300433.SZ)、长盈精密(300115)(300115.SZ)等多家“果链”厂商的身影。

“目前VR正处于高确定性放量阶段,AR处于发展初期正快速起量阶段。VR/AR相关业务未来会成为公司新的增长驱动因素。”以精密功能件为主心骨业务的领益智造(002600)(002600.SZ)相关负责人告诉财联社记者。

记者从领益智造方面获悉,其VR/AR业务主要包括注塑、模切、功能件、整机代工等,目前已向外承接了北美客户的VR/AR产品,向内独家承接AR厂商眼镜整机组装、注塑结构件和声学件制造。

与此同时,消费电子终端厂商亦持续发力虚拟现实。去年下半年以来,华为、OPPO等头部厂商相继发布消费级虚拟现实新品。

显示领域,累积了硬件基础和软件开发能力的TCL亦在探索AR/VR技术可落地的解决方案。CES 2023上,TCL正式推出了TCL RayNeo X2 AR眼镜、TCL NXTWEAR V VR概念一体机。据悉,TCL RayNeo X2是全球首款在Micro LED光波导技术上实现双目全彩显示的智能AR眼镜,Micro-LED显示屏对比度达100000:1,入眼亮度达1000nits。

TCL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“近眼显示部分是TCL一直以来的擅长领域,我们目前已经量产了行业最高PPI的1512 LCM,这将整个VR行业的显示效果拉升到了全新的高度。”

巨头缘何进军VR?

目前,国内进军虚拟现实的消费电子“大厂”主要分为两类:以创维、TCL、华米OV为代表的终端厂商以及歌尔股份、立讯精密、领益智造为代表的上游代工、零部件制造商,他们跨界的原因却并不相同。

Counterpoint分析师Ethan对财联社记者表示,消费电子终端厂商进军VR的原因有两个,首先是智能手机、电视等传统消费电子市场的发展受限,VR可以带来新的增量。

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Canalys最新数据, 2022 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了 11%;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统计2022全年电视机出货量为2.02亿台,同比下降3.9%。

其次,Ethan表示,巨幕类的VR产品在成熟之后,会对同样提供消费数字内容的智能手机、电视市场形成冲击,因此终端厂商也在对此进行尝试性布局。

例如华为在去年12月初举办的冬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发布的首款智能观影眼镜——HUAWEI Vision Glass,能在眼前投射出等效120英寸的虚拟巨幕,提供沉浸观影体验。此类产品对于电视、手机提供的观影场景有一定替代性。

而对于上游代工、零部件厂商,Ethan则认为其进军VR的原因与传统消费电子代工利润透明、新兴的VR领域容易带来更大附加值有关。

Ethan表示,目前很多消费电子供应链的迁移实际上都与利润有关,有时5%的利润都可以帮助保住重要客户;VR作为新兴行业,目前仍保持较高附加值。

以VR已经形成第二增长曲线的歌尔股份为例,2022年上半年,歌尔股份营收增长43.96%,公司称与虚拟现实、智能游戏主机等产品销售收入增长有关;其精密零组件、智能硬件的毛利率分别为22.2%以及12.79%,均高于传统业务智能声学整机的9.12%。

此外,Ethan认为传统消费电子上游供应商在代工VR产品时也更有优势。

“不管是系统性设计还是光学部分的设计,传统产品做得很强的厂商,在代工的时候就有优势。因为产品成败与否,其实就在几个特定的工艺或者是技术上,当你把控住这个技术之后,在赛道上就有有很强的话语权、定价权。”

硬件层面哪些技术待突破?

2016年曾一度被业内视为“VR元年”,不过产业随即陷入低谷,如今持续回暖。据财联社记者观察,随着VR技术持续突破、产业投融资信心和活跃度进入新高潮,不过VR爆发尚待时日,当下现实体验效果与用户预期仍存在落差,硬件层面仍有较多痛点待优化。

TCL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,近期整个VR行业热潮再现,但是实际用户体验还存在一定的差异,比如近眼显示、穿戴体验、人机交互等方面。

“现阶段VR产品的硬件体验还远未达到当前手机硬件一般的完整体验。事实上,整个VR产品的硬件还存在较多的痛点有待优化,这正是推动整个行业持续迭代进步的原动力所在。”TCL人士坦言。

“VR/AR行业在硬件方面的提升空间还很大,光学折射、屏幕分辨率、刷新率、声效、透视功能等都有提升及演进的新方向”,创维数字(000810)(000810.SZ)人士亦告诉财联社记者。

另有多位从业者告诉记者,影响VR更大程度渗透的壁垒还是在于显示和内容层面。

具体而言,近眼显示部分在分辨率、视场角、亮度、功耗等仍有提升空间,上游显示器件需要下游终端需求拉动,助力性能和良率提升;同时内容生态封闭、丰富度低,当前元宇宙在教育、社交、游戏、文旅等生态内容与VR硬件各自封闭,需要打通并构建行业标准化接口。

(编辑:曹婧晨)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汽车电子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